我与改革开放40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专栏

我与改革开放40年

时间:2018-10-31 11:03:09  来源:九三学社东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作者:姬蕾

 

 

 

       1981年,我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边陲小镇,那一年,我并不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小学教师,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住在工厂分配的一套平房里,记忆中是在三四岁时,我家由父亲做主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从那天起,每到晚上邻居们就涌到家里来看电视。

80年代末,同样是由父亲做主,大概花了很多积蓄,我们一家“享受”了一把坐飞机去北京的豪华旅行,由于印象深刻,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飞机餐里居然有烧鸡腿。我们一行去了北京,看了天安门,又去了上海、河南,回了老家陕西,顺着这条线路最终回家。这趟旅行是我对整个80年代辉煌记忆的顶点。

后来在读《八十年代》时,我才发现自己错过太多,那个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的年代,那个人人读诗、写诗的年代,那个大家烫着头发、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墨镜的年代,那个能发现美、欣赏美、张扬美的年代,在前人的书写中真让人心向往之。而80年代于我,只是在家乡的田间地头无忧无虑的玩耍。

80年代末期,家里的条件明显转好。父亲的工厂开始实行承包制,由于他的勤奋能干,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在他的张罗下,我的家开始扩建、重新装修,客厅装上了巨大的水晶吊灯。这些今天看来张扬土气的装修风格,在当时风靡一时。不记得家里的电视机是什么时候换的,只记得印象中万人空巷的87版《红楼梦》的播出,大人们都在议论凤姐儿的眉毛多独特、黛玉的服饰多好看,我也懵懵懂懂看了一遍《红楼梦》。也许年少时代的美学留下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读过多次《红楼梦》后,依然喜欢反复看这个版本。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8090年代拍摄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新白娘子传奇》,可能不仅是文学的启蒙,也是美学的启蒙,以至于这一生也许都无法再找到能与之媲美的精神享受。

90年代,基本上是我在中学接受基础教育的时间段,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我家搬了楼房,告别了冬天要生火烧壁炉、夏天生火做饭的时代。青春期的所有孩子都是疏离家庭的,我们几个好友凑成了小团体,约在没有家长的某个时间段,聚在一起看DVD,《英雄本色》这种港台新片,施瓦辛格的美国大片,BBC拍摄的古典名著,都是在这个时代作为我们的电影启蒙出现的。电影与文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今天我依然喜欢淘碟,依然痴迷于看电影,也许也和那个时代的观影启蒙有关。那时,看电影不仅仅是看电影,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之外接受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审美教育的入口。

2000年,我进入大学,时代巨变开始了——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我们笨拙的开始学习盲打,开始用QQ联系朋友,开始设置自己生平第一个邮箱。互联网时代开始后,我的记忆反而有些模糊——信息量越来越大,能看到的越来越多,当然,事件在网络上的变迁速度还没有今天这么快。到了今天,微博、微信让大家几乎透明地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每天似乎都有新的事件让人应接不暇。难怪木心先生的《从前慢》反而会流行起来,从前车马很慢,一切都很慢,但是高中时聚在朋友家里看过的电影,那些和好友通过的无数封手写书信,历久弥新,反而记忆深刻,无法忘怀。

人是怀旧的动物,尤其是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少,总会唏嘘。我也将近不惑之年,想想,也算与改革开放40年同行。这40年,太多的人与事在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电脑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成熟了,父母苍老了。但不变的也有很多,对生活的信念,对美好的追求,对未来的期待。我相信,这些贯穿在这40年里,才能让这些年取得这么多成就,这才叫“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