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的改革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专栏

我亲身经历的改革开放

时间:2018-10-31 11:09:38  来源:九三学社吉林工商学院支社  作者:韩雪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6年出生的我,亲历了这场变革,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回望40年中生活的改善、教育的变革带给我们的改变,感叹知识和教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是在那一年,已经三十岁的父亲参加了高考,考入吉林农业大学,结束了十几年的知青生涯,重新回到校园。那一年母亲也带着我和不到一周岁的妹妹从前郭回到了长春。对于当时只有两岁的我,那段记忆完全是靠父母和亲戚的讲述拼凑起来的,主要的体会是回城带来的快乐,很难想象父亲因为多年的体力劳动变得粗糙有力的手再次拿起钢笔,在纸上写写算算是怎样的情景,更无法理解命运的转变带给父亲的是什么,直到一次搬家整理东西时偶然发现了父亲上大学时一本本记得工工整整的笔记,一摞摞写得一丝不苟的习题册,才体会到而立之年的父亲当时的感恩和踌躇满志。

刚回长春的那几年家里没有住房,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住在姥姥家,父亲住学校,一周回来一次。直到我上小学那年,家里分到了一套40多平的两居室,简单的几样家具几乎都是父亲和舅舅亲手打的,家里没有饭桌,只有一张写字台,平时学习用,吃饭时把书本收走当饭桌。这个写字台就是我们全家生活的中心,每天放学回家我和妹妹都会在写字台上写完作业再出去玩,父母下班后买菜做饭,等我们回来时简单可口的饭菜就会摆在写字台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同时也会看看电视、聊聊天,通常父亲会问问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们也会饶有兴致的给父母讲学校里的各种八卦新闻。吃过饭,收拾完碗筷,写字台又回归了原有用途,父母根据学校老师的要求检查作业、签字。为了防止饭菜的油污擦不干净沾染到书本上,写字台上放了一块钢化玻璃,父亲喜欢在玻璃板下面放上他参加各种会议或培训的集体照片和日历卡片,随着我们不断长大,这些照片被各种明星照代替了。

那个时候课外兴趣班已经不再局限于少年宫培养少数有天赋或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的文体老师也会选择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班,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免费的。我因为个子高被体育老师选择加入了校篮球队,课后的篮球训练没有使我的体育素质有多大提高,却大大增强了我的体质,学习成绩居然也在这段时间提高了。高中时社会上的课程辅导班逐渐盛行起来,我因为对物理感兴趣,向母亲提出要参加假期的辅导课程,一向勤俭的母亲很高兴的给我报了名,讲课的教师是省内名校的大牛,对解题的思路和物理学的理解上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很有收获。

1995年我考入了长春市的一所大学,那一年,国家废除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开始实行双向选择。我的大学生活似乎也开始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多考几个证书,增加就业时的砝码。时光转瞬即逝,大四开始,我和同学们也像师兄师姐们一样,穿着正装,拿着简历和各种证书穿梭于各大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班上的30多位同学,有一半以上选择离开家乡,到南方工作,十年之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留在吉林省。我在工作了四年之后选择了考研、读博,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2013年外甥女出生,作为家里唯一的第三代,她被视为掌上明珠,已经退休的父母肩负起了照顾她的重任。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教育是成长中的头等大事,母亲买来了各种图书,从外甥女会说话就开始教她三字经、唐诗,给她讲各种故事。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里观点不一,妹妹妹夫喜欢从朋友、邻居和各种书上获取育儿经验,密切关注社会主流教育思想。父亲秉持孩子应该自由发展,释放天性的观点。母亲认为我和妹妹小时候没有时间和条件培养我们,现在时间和经济条件都没有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更多知识。我却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综合素质比教会孩子多少知识更重要。

改革开放40年,人们追求知识的思想没有变,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教育百姓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自主性。教育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奋斗、奉献、拼搏中成就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