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滦宁,女,河北省滦县人,1952年出生,长春地质学院岩矿分析专业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原副主委,长春市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李滦宁在科研方面共承担科研项目13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科委项目2项,校内创新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吉林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16篇。
由于对白山黑土的眷恋,李滦宁以九三人特有的使命感,本着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原则,以促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为科研方向,针对吉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努力,研发出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湿法冶金(绿色冶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多金属,低品位,复杂难处理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这项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综合回收低品位,多金属矿石的新工艺新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9月企、校开始合作,作为校方代表、课题组组长,李滦宁的研究成果终于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2001年,与吉林省集安市利源黄金责任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多金属金银矿综合回收方法》。2013年,她把这项研究立项分成三个课题方向,并组建了以吉大化学研究中心的九三学社社员为主导多党派合作的科研团队。
由于工作长期超负荷,李滦宁的身体状况发生了不良的变化,身体素质明显下降,2003年她病倒了,经诊断,不幸患了乳腺癌,病情的恶化迫切要求做手术,这对50多岁的她来说,无不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和身体打击。住院期间,正值李滦宁在吨级工业化试验的关键时刻,身在病床心却在试验场的李滦宁时时寻问和指导试验项目。在身体还没有痊愈时就办理了出院手续,随即奔赴试验现场,与科研组的同志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李滦宁教授的这一举动和她的这份敬业精神无不使与吉林大学进行技术开发合作的集安市利源黄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工作人员感动。在矿期间,李滦宁不分昼夜地与工人一起工作,直至把试验做完。公司领导关心李教授的身体,提出给她发些生活费补助,却被她婉言谢绝。她说:“我作为校方代表,为你们创业做点工作是应该的,而且我有工资待遇,这是我们份内的工作,这是我的愿望。”她的忘我工作、吃苦在前、视病魔于不顾的敬业精神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同时更坚定了大家共同研究此项目的信心。就这样,在李滦宁的带领及全科研组成员的努力下,成功地将我校试验室里的湿法冶金新工艺应用在矿区并完成了工业化生产的研究。
如今退休在家的李教授仍心系科研工作,时常关注吉林大学化学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在多金属,低品位,复杂难处理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方面发挥余热。我们祝福李滦宁教授身体健康! |